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针灸研究中心
语言:中文|English
首页 » 机构概况 » 中心简介 » 正文

华南针灸研究中心简介

时间: 2022年11月02日 10:37        发布人:        阅览:

华南针灸研究中心简介

3针灸楼

 

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是2014年新成立的针灸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也是针灸临床效应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其前身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重点实验室,是国内首个可开展灵长类动物急性麻醉与慢性清醒状态针灸电生理研究的技术平台,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针灸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总投资近一亿元,建有SPF级动物房及猕猴实验基地,可开展小鼠、大鼠转基因鼠及灵长类动物相关实验研究

 

 

 

 

中心科研团队实力雄厚,拥有7名核心PI5名合作PI,专职教师24名。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许能贵教授,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带头人唐纯志教授,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学科带头人符文彬教授,针灸机理研究专家刘健华教授,针灸大数据专家陆丽明教授;引进宋聚先、陶蓉蓉、霍清伟、刘涛、李世杰等高层次人才;同时还培养了赵家莹、王琳、张文捷、姚露露等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中心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院士团队,麦克马斯特大学Gordon Guyatt教授(循证医学之父)团队,斯坦福大学Robert Cowan教授团队,哈佛大学Felipe Fregni教授团队,香港浸会大学李敏教授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朱兵、荣培晶教授团队,北京大学周强教授团队等国内外顶尖团队进行深入学术合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以电生理学实验平台为主体,涵括了中医针灸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等领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用于开展针灸研究的神经生物学的技术平台。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针灸治疗脑病疗效的机制研究、临床研究方法学与大数据分析研究、纳米针灸的研发与转化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近年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1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9 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2项,其它课题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励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 6 项,其他各类奖10项。

 

近五年,中心发表学术论文共7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5篇。20222月,中心在全球四大著名医学期刊之一《英国医学杂志》(BMJ,影响因子93.33)发表了学术论文基于临床证据体的针灸疾病图谱研究“Evidence on acupuncture therapies is under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health policy”)的研究论文。该文制定了全球首个针灸临床证据图谱,解决了目前针灸的优势病种与潜力病种分类不清的问题,目前较可靠的临床证据支持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颈肩痛、肌筋膜痛、纤维肌痛、非特异性腰痛、血管性痴呆、妇女产后泌乳、过敏性鼻炎8种疾病最有优势,这极大地推动了针灸疗法的应用推广与研究定位。《时代周刊》以“Why Acupuncture Is Going Mainstream in Medicine”为题,对文章进行了引用并报道。

中心成员累计主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15余部。2018年,许能贵教授主编出版的《针灸影像学》,是国内第一部针灸学与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交叉研究专著,开创了一门新型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依托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针灸专科、广东省针灸重点学科,开展针灸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与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临床医院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患者、健康受试者的临床及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实现了针灸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医学模式。

未来,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将依托现有成果,努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眼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多家临床医院及国内外院校共同进行前瞻性新技术、新课题、新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中医针灸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不断钻研拼搏,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来源:

撰稿人: